东胜人爱吃温州面鄂尔多斯新闻
油沸了,葱花入锅,逼出一种味道,谓之炝。北方人爱吃炝锅面,厚味之好,可见一斑。
三十多年前,东胜还是一座小城。大快活店里炸油饼,半个城落油烟,油腻腻的,连人的衣服上也有一种油熏气。带着一身油熏气,去吃温州面。
温州面是素面。清水沸汤,入酱油,榨菜沫,豆芽,点几滴香油,一笼小笼包。这是温州面的标配。经营温州面的也多是温州人,夫妻店为多,店门脸也不大,门楣上悬一块“温州面”的牌子,几张桌子,简单、朴素。吃面的人也简单、朴素,小城里的主体公民。若评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东胜城最有特色的餐饮,非温州面莫属。
每天早晨,骑着自行车去吃温州面,是东胜城的一道风景。任何一家温州面馆外,都停着密密麻麻的自行车。随便找一家坐定,人人一笼包子,一碗面,吃过了,即刻离桌,很快便有人续坐。另一些人,又在东张西望中寻空桌,没有。为省时间,便将小笼包放在窗台上,站着将面吃了。若是冬天,小笼包的热气袅上玻璃,一次又一次,反复上无数次,窗玻璃上便爆起了立体地图般的山脉,冰把玻璃糊实了,望不出去。吃面的人出出进进,小城人闲惯了,惟独这一刻,显出一些匆促。实在是人多,由不得你“从容”。
我去的最多的一家,在文联的北侧,一家只有六张桌子的小店,是一对小夫妻。经营面、小笼包和馄饨。夫妻俩早上四点就起来了,调汤、剁榨菜沫、甐[lìn]豆芽,不然就供应不上早餐。男的擀馄饨皮,一掌撑开,一分钟可擀十二张左右,女的右手筷子一旋,馅儿就落了皮,左手一撮,一个馄饨就好了,姆指轻轻一弹,便落了锅。一碗馄饨十五个,用汤勺一舀,事先衬好的底料便浮开来,香气也袅上来,缠绕着往鼻腔里扑。她熟练的手法,像个艺人在表演,程式化的流程,充满了审美的意味。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东胜城,是温州面的世界。隆冬,在寒风凛冽、雪花飞扬的天气,吃一碗热腾腾的温州面,尽管匆匆,却气定神闲,小城亦安静而朴素着,人生的寒暖,又算的了什么呢?!
关于作者:
王建中,准格尔旗人。著有长中短篇小说《山河谣》《往米年》《第三十七计》等。作品曾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新华文摘》等转载,并入选年度小说选。曾获《草原》文学奖、索龙嘎文学奖、鄂尔多斯文学奖等。
▼
更多新闻,点击↓↓
来源:鄂尔多斯新闻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eerduosizx.com/eedsszx/20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