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十足鄂尔多斯市首届祭灶节邀您免费

一、活动意义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我国传统的祭灶节。鄂尔多斯市首届祭灶节是一场富有地方特色、赋予浓郁民俗、饱蘸民族风情、内容丰富多彩的特色民俗文化活动,是鄂尔多斯人民群众辞旧迎新的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二、活动时间年1月20日(星期五)14:00-20:00

三、活动地点东胜区泊江海子镇折家梁村

(东胜区泊江海子镇国道“公里路牌”米处折家梁村)

四、组织单位东胜区泊江海子镇折家梁村民委员会内蒙古狼讯新媒体科技有限公司

五、活动内容

(一)祭灶仪式组织方折家梁村集体为23口锅祭灶,供上红烛、糖瓜等祭品,念祭文,拜祭,点燃23堆篝火(鄂尔多斯方言为“火笼”),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体现追求幸福吉祥生活的美好愿望。(二)乡村嘉年华活动(全部免费参与,现场扫码报名,奖品为农村土特产品)1.拔河比赛活动2.“两人三足”比赛3.足球保龄球趣味活动4.自行车慢赛

(三)免费品尝美食活动隐藏在折家梁村里的美食,抵挡不住的舌尖诱惑。组织方为广大市民全部免费提供各类农家美食,并可现场亲自制作。

(四)农产品展销活动年夜饭、豆面、糕圈、蔬菜、豆腐、粉条等农村特色产品展示展销,全部为折家梁村村民自产。

六、联系电话

馨微刊_张艺馨:腊月二十三,祭灶、祭火过小年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祭灶节”,亦被称为“小年”。“灶者,生养之本。”在汉族的民俗里,这一天是要祭灶王爷的,灶王爷辛勤把守和服务着 百姓,这一天,他要上天“述职”了。

宋代有一首《祭灶诗》,原来,我们古代中国人早就有了关于祭灶的风俗习惯。

祖父祖母那辈儿人,还很讲究这些,听说到他们就有灶王爷神龛。到了父母这一辈儿,也就直接将买来的灶王爷画像贴在灶房的北墙上。灶王爷像上印着这一年的日历,还写着“ 监察神”等字样,两旁贴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

黄昏后,一家人先到灶房给灶王爷像敬香,并将治成的糖瓜和麻糖供奉在灶王爷像前,父亲将麻糖浆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坏话别说。”寓意为用糖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到天界后多说说 的好话。原来,天界玉皇大帝会扬善惩恶,如果得知百姓人家有做恶行为,是会降罪折寿的。之后便将画像揭下点燃升天了。年三十,再将“述职”完毕的灶王爷接回 ,陪伴 的三百五十余日。

而这样的祭灶节的情节,我多半是听长辈们讲的。因为,我五岁的时候,我们举家搬迁至阿尔巴斯公社一个叫依克布浪的牧村。那里住户不多,共有八户放牧人家。并且多数是蒙古族人。因为蒙古族占了多数,为此,我们的年过得也充满了蒙古味儿。

而腊月二十三,同样是蒙古民族非常重视的节日,叫祭火节。

小村庄的队房子里住着一位五十多岁的喇嘛爷爷,他是一名五保户。在我的记忆中,他充满了慈爱,经常会将一些冰糖块儿、油杂杂拿给我们吃。他总将自己的小屋收拾得一尘不染,他的屋子里摆设着蒙古花纹的茶碗、木茶盘,还有成吉思汗的铜像、皮画。小时候我们不懂这些,总是问东问西的。

而问的最多的,恐怕就是他们蒙古族如何过年。因为在我们孩子看来,过年才是最隆重的事。

喇嘛爷爷就烧暖他的小火炉,给我们大家熬一锅热腾腾的奶茶,讲述起他们过年的种种。

他给我们讲,他家就是东北的蒙族,“蒙古”翻译为汉意就是“永恒之火”,特别崇拜火的蒙古民族最隆重的“祭火”仪式就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举行,因为这一天是火神密仁扎木勒哈降生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火神。

他还给我们讲了许多关于祭火神的传说。蒙古族敬火为神,人们要在这一天欢送“火神爷”升上天界,他将领受上天赐予百姓人家的丰收和福报。并将上天赐予的丰收与福报全部带回来!

为此,他一再地教导我们,火神身兼如此使命,我们要尊重和保佑他,不要向火中泼水,不能用刀、棍儿在火中乱捣,不能向火中吐唾沫等,我们全部点头表示一一谨记。

而我们有幸参加过由喇嘛爷爷主持过的好几个祭火节。

腊月二十三一过晌午,喇嘛爷爷就从凉房里搬回他的大铜锅开始炖羊肉。原来,祭祀火神要用羊胸叉,只见他在羊胸叉内填满红枣、酥油、冰糖、奶酪等,用早已搓好的白羊毛绳缠绕好多圈后与其它肉一起放进锅里煮熟。并准备了奶食品、酒等供品放在了供有铜像的躺柜顶。

晚上七点时分,村里的大人小孩子子们都挤到喇嘛爷爷的屋子里,等待着祭火仪式的开始。喇嘛爷爷专门有一个在铁匠炉上焊成的的火撑子,他在灶膛内填入晒凉好的沙蒿根、树桩,再放上了干牛粪,将灶火点燃。

“祭火”点燃后,照亮了队房子的大院,喇嘛爷爷将煮好的羊胸叉用哈达包裹起来,双手托起,放入火中。我们所有的参加者于是跟在喇嘛爷爷背后,围着火焰转圈圈,并学着喇嘛爷爷的口吻,念念有声,我们还将高粱穗沾上酒和酥油,洒向火焰,表示敬献火神,向火神祈祷,祈求火神保佑牧场风调雨顺,六畜兴旺,全家平安。喇嘛爷爷还在火里给我们烤了馒头吃,说这是火神赐予的美食,吃后无病无灾。 ,大家围着火焰跪拜嗑头,通过这样一些仪式,表达着对火,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尊重。火光映红了村人们的脸庞。

祭火神仪式结束之后,喇嘛爷爷将煮好的肉割在大木盘里,又在煮肉的汤里放进去大米和糜米、奶酪、白糖和酥油,煮成蒙古语叫作“嘎林布达”的祭灶饭,村人们围坐在一起酣畅淋漓地吃起来。

喇嘛爷爷无儿无女,但他却收获着全村人的尊敬,每家都给他拿来了自家做好的过年的各种吃食,还有烧酒、黄酒。小年一直过到深夜,而我们小孩子们就困得睡熟到喇嘛爷爷家的热炕上。

那一幕幕,已隐没在记忆深处。岁月流逝的慨叹后,我开始产生对往事的执著探究。

今天,身居鄂尔多斯多年的我,终于越来越清楚着懵懂童年里所经历的那些故事的起源,还有那些奶茶手把肉味道的来路,了解着蒙古文化更深的历史渊源。

结合与沟通,涵盖与包容,多元与和谐,这些承接中国北方游牧文化精髓的蒙古文化,将给我,更将给鄂尔多斯带来不断的启迪。

.

更让我高兴的是,身处鄂尔多斯的你我,都将有机会去经历和重温腊月二十三,那些关于祭火、祭灶的记忆。让温暖与感叹同在,见识与领悟生活馈赠于我们的多彩与芬芳。

◆随手拍,晒年味,赢大奖!因为有你的参与,这个年过的更有味道

来源:狼讯馨微刊编审:田志强

扫描







































北京中科医院几级
白癜风医院怎么走


转载请注明:http://www.eerduosizx.com/eedsszx/192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冀ICP备20000015号-6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