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乌兰牧骑马车上的文化工作队
“乌兰牧骑”,汉语意思是红色的嫩芽,后又被引申为“红色文化轻骑兵”,其产生和发展与内蒙古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有关。
内蒙古地域辽阔,人口分散,交通不便,有不少牧区走上百里路才能碰到一两个蒙古包。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现为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派出工作组深入到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正蓝旗、正白旗、镶白旗等地进行文化调查,得出的结果是:鉴于牧区、半农半牧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和居民点极其分散的情况,要使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起来,就必须建立一种装备轻便、组织精悍、人员一专多能、便于流动的小型综合文化工作队。
关于建立乌兰牧骑的最初构想就这样开始形成了。在经过充分研究之后,年5月27日正式制订了乌兰牧骑试点计划。年6月17日, 支乌兰牧骑在群众文化工作比较活跃的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宣告成立。创建初期,这支乌兰牧骑只有9名队员、2辆胶轮车、2块幕布、2顶帐篷、3盏 灯、4套服装、5件乐器、6匹马和播音设备一套、收音机一台、留声机一台。尽管如此,演员们个个一专多能,吹、拉、弹、唱、舞无所不会;乐器简单轻便,全队只一辆马车便能拉走,因而被誉为“一辆马车上的文化工作队”。
面乌兰牧骑的旗帜在草原上树起,紧随其后的翁牛特旗乌兰牧骑、正蓝旗乌兰牧骑、镶黄旗乌兰牧骑等正式建队。到年底,内蒙古已经建成了30支乌兰牧骑,以后又不断发展壮大,至今仍然活跃在内蒙古广大的农村和牧区。
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观看乌兰牧骑首次进京代表队的演出。(资料图片)
60年来,乌兰牧骑队员增加至40人左右,出行工具由“勒勒车”变成了汽车,演出装备也有了很大改善,现在锡林郭勒乌兰牧骑还有了音响设施先进的剧场,但“传统”两个字在这里仍然有着掷地有声的力量。
乌兰牧骑承载着草原人民的文化精神,不光为草原人民带来了欢乐,还繁荣了地方文化事业、活跃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乌兰牧骑的精神就是这样一代代传递下来。
年,乌兰牧骑的队员在表演挤奶舞。(资料图片)
年8月10日,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乌兰牧骑的队员在基层为群众演出。(资料图片)
编辑:郭夏杰;责编:张骏
声明: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
全球马术资讯尽在掌控
转载请注明:http://www.eerduosizx.com/eedsszx/1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