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歪果仁rdquo游鄂尔
——《中国日报网》一行走进
康巴什区侧记
5月11日,朝阳初上,艾伦早早起床,细心地整理着他的络腮胡,吃过早饭后穿上了精心挑选的服装便出了门。
“今天要迎接一位重要的客人”,带着些许神秘,我们一同前往约见地点。
这天,《中国日报网》外籍编辑大卫和编辑解方来到鄂尔多斯康巴什区,就城市建设、教育成果及鄂尔多斯博物馆等文化单位进行走访和观摩。碰巧的是,大卫和艾伦的家乡都来自英国。
“你好啊,我的老乡,见到你真是太高兴了。”只见车门一开,艾伦连忙伸出手去迎接大卫。从诧异到惊喜,大卫显得有些不知所措,“哇,这太疯狂了。”
▲艾伦(左)和大卫(右)。
简单的寒暄后,我们便出发。“鄂尔多斯已经是我第二个家乡,今天就让我这个‘草原汉子’给你这个‘老外’当导游。”艾伦胸有成竹的话语引得众人眉开眼笑。
当天,一行人参观了康巴什区第五小学、伊克敖包、成吉思汗广场、鄂尔多斯博物馆、康镇等地。
在康巴什区第五小学,两名编辑在校长的带领下,实地观摩学校教育成果展示。在看到学校完备的硬件设施和孩子们琴棋书画等兴趣爱好“样样精通”时,大卫有感而发:“中国孩子们的教育已经不断朝着多元化发展,这对他们的未来很有帮助。”
“你得绕着敖包‘顺着转三圈’。”来到伊克敖包,艾伦向大卫边走边讲解他所了解的蒙古族传统历史文化和“祭敖包”的由来。
▲《中国日报网》外籍编辑大卫。
在成吉思汗广场,大卫被眼前的青铜雕塑深深震撼到。“青铜群雕,人物栩栩如生,场景气势恢宏,真是了不起。”他仔细观察着每一座雕塑,并不断向艾伦和工作人员询问其背景故事。
“今天给你尝一尝我们这里的特色菜。”到了饭点,艾伦热情地招呼着他的“老乡”。“炖羊肉和烩酸菜很好吃。”饭后,大卫仍对鄂尔多斯美食回味无穷。
中午休息时,“一个英国人为什么在鄂尔多斯生活了11年”这个问题让大卫不得其解,艾伦看出了他的“小心思”,便跟他说:“这里是我妻子的家乡。
我当时来这里旅游过几次,让人觉得温暖,和我们北部爱尔兰、英格兰的感觉一样,饮食也非常相似,对我来说有非常好的理由来鄂尔多斯生活。”
“你在鄂尔多斯生活和工作,最喜欢这里的什么?”大卫追问到。
“我是鄂尔多斯 位取得绿卡的英国人,在这么多年时间里,你会发现鄂尔多斯人热情好客,如果在街上遇到陌生人的话,人们会很友好地与你打招呼和交谈。这里很安全,我可以让我的孩子在外面玩,不需要担心。我在康巴什居住,这里各个方面都很好,街道干净整洁,城市建设井然有序,蓝天白云鲜花,美不胜收。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但这是一个适合我们家庭成长和生活的地方。”艾伦向大卫全方位地介绍自己“第二个家”,通过对话,大卫对这里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当天下午,一行人来到鄂尔多斯博物馆,“博物馆外观似一块饱经风雨魔力侵蚀的磐石,象征鄂尔多斯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进馆后,工作人员向大卫和解方介绍“河套人及其文化”、乌仁都希岩画、“朱开沟文化”“鄂尔多斯青铜器”等中国北方民族文化。
“这里有些建筑和北京很相似。”在康镇,两人在艾伦的带领下,参观了蒙族风情园、互市贸易街、鄂尔多斯民俗文化区、陕西民俗文化区、北京民俗文化区等板块,体验了不同民族的民俗、美食、娱乐。
一天时间下来,“导游”艾伦把在鄂尔多斯学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毕生所学”全部“传授”给了大卫和解方,而两名《中国日报网》编辑秉持敬业的态度、扎实的作风、专业的素养,每到一处,仔细听、详细问、认真记。
行程结束后,大卫与艾伦和解方相互拥抱后深深道别,艾伦希望“老乡”大卫能再次来到鄂尔多斯,有更多时间来观摩和交流。
“我在鄂尔多斯度过了一段非常愉快的时光。康巴什区给我的感觉非常现代和干净,很多绿地和公园,城市规划的很好。特别是习惯了北京的喧嚣和拥挤,鄂尔多斯从容的生活节奏也感觉很舒适,我也很高兴地看到这里随处可见的蒙古族文化。作为一名游客,鄂尔多斯之行给了我别样的有趣体验。”大卫说,感谢自己的“老乡”艾伦充当一天的“讲解员”,回京之后,将鄂尔多斯的城市建设、历史文化、教育成果汇聚成激昂文字,宣传草原人民群众幸福生活,讲好鄂尔多斯故事。
▼
更多新闻,
转载请注明:http://www.eerduosizx.com/eedssxw/18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