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革命历史博物馆为您话端午

五月端午节的由来

五月端午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名重午、端午、蒲杰,时在农历五月初五。端有“初”的意思,故称初五为端午。夏历的正月建寅,按地支顺序,五月恰好是午月,加上古人常把五日称作午日,因而端午又称重午。传遍全国各地,主要分布于广大汉族地区,壮、布依、侗、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

五月端午的由来有许多传说,如纪念屈原投江、始于5月5日毒日的禁忌、越王勾践训练水师、纪念伍子胥投钱塘江和曹娥救父等等,这些说法经过历代加工,与五月端午的民俗活动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中华民族的一个节日。下面为您主要介绍五月端午关于纪念屈原的传说。

端午节

此说最早出现在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后马上划船打捞,千里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节的主要活动有:纪念历史人物,划龙舟,吃粽子,各种防五毒习术游戏,如玩斗草、击球、射柳等。与端午节相关的主要器具、制品有龙舟、粽子、五毒图、艾草菖蒲、钟馗画、张天师画、屈原像等。

端午节起源于民间习俗,其中有不少活动都是健康向上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端午节渐渐发展成为内容丰富的传统节日,有较强的生命力。端午节对研究民间习俗的发展有重大价值,且端午节中划龙舟、吃粽子很好地保留下来,并获得健康发展。

浓情端午,一见粽情

▼滑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eerduosizx.com/eedssxw/1697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冀ICP备20000015号-6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