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肃北蒙古人的祭火习俗

肃北蒙古人的祭火习俗

祭火习俗起源于对火的自然崇拜,世界上有许多民族都有祭火习俗。以火为神祗的祭火节日又源自火灵崇拜。《礼记·礼器》:“燔柴于奥,夫奥者,老妇之祭也”,“奥”指灶之火,或者说家神之火。突厥语中火叫“奥得”,蒙古语中灶之圣火叫“奥得汗”。仁钦道尔吉编著的《托雷伊金祭奠祭祀档案史料》记载“于圣主的奥得汗火之母”。在蒙古语构词形式中“奥得”为词干,“汗”(很)是比较范畴强弱的复加成份。现代蒙古语中季子叫“奥得汗”。因为最小的儿子有继承香火的习惯,故名“奥得汗”。灶字本义为具有砖土、设施的火。蒙古语中灶之火或烧火台叫“固勒木图”,是永固化之火的意思。《礼记·礼器》中的“奥”与“奥得”、“奥得汗”为同源词。因而先辈所祭奠的圣火、香火、宗火、灶之火、灶神都是赋予了特定含义的家之火。《淮南子·汜训论》说:“故炎帝于火而死为灶”,炎帝者灶神也。

依照“万物有灵”说,灶为家神的栖所。先有火后有家,所以火是与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物质和精神崇拜物。加之灶神又是本户的护神。因而祭火也是一种祈祷、寄托、守候、忠贞的表达方式。香火,小家之火为个体,大家之火或宗火为一个共同的象征。宗者为氏族,宗主为氏族或民族的首领。宗主之家为一个文化共同体或政治集团的象征。腊月“合祭众神”,腊月23日是合祭火神之日。仁钦道尔吉《托雷伊金祭奠祭祀档案史料》中对成吉思汗之子托雷(-)继承家业,传承成吉思汗香火的传统作了详细阐述。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人世代守护和祭祀拖雷伊金圣火,不仅是鄂托克人共同的圣火,也是蒙古民族共同的圣火。蒙古民族自古推崇祭火习俗。因全民信仰藏传佛教,喇嘛念经和信徒祈祷仪式淡化和替代了诸多原始祭火仪式内容。近年由于全社会重视原始文化保存,全国各蒙古族地区抢救、挖掘、恢复原始祭火传统,发表和出版了很多的蒙、汉双语文章。蒙古人认为火不仅是护神,更是兴旺的象征。所以各地各部蒙古族群众中祭火之风普遍兴起。其祭火仪式、方法、祭品基本相似。      

祭香火,传承香火习俗作为一种文化产物,于蒙古民族根深蒂固。汉语中有“传宗接代”一词,蒙古词中叫“传香火接火台”。“断子绝孙”一词蒙古语说“灰飞根断”。可见香火意识在蒙古人血缘延续和精神文化的相传中具有重要意义,一些有形和无形的香火象征物和口碑广为流传。《拖雷伊金祭奠祭祀档案史料》所记载,成吉思汗圣火的象征为一把 火镰。

年前,肃北蒙古人隶属青海克鲁沟旗。旗内有大猎户、小猎户、台狗(猎狗)、“达林曹胡尔”(七十杂姓)、“包尔土炉格”等氏。“包尔土炉格”汉语意思为“家奴”,即相沿袭的王府属民,不过这些“家奴”与王府的关系比普通百姓亲近。比如大年初一,王吏们叩拜朝廷授发的大印礼仪中还有个诙谐的堵门仪式。其中“包尔土炉格”氏堵门,台狗氏开门。由此可见“包尔土炉格”氏的显赫。    

据说,克鲁沟旗旗王府中世代相传的香火象征遗物为三块支锅石。“三石灶”祭祀是中国先民早期的传统习俗,史称“三石灶文化”。蒙古人早就不用三石支锅,而用铁火撑,但在祭火词里仍然常提到“三石灶”。因而青海和硕特蒙古部克鲁沟旗王府中世代相传的香火象征遗物为三块支锅石是可能的。年底,作者和肃北工作组的同志一起到青海省海西州调查肃北蒙古族渊源,在怀土塔拉、戈壁等乡村走访老牧民,探寻克鲁沟旗来历和发展历史,当地老牧民为我们讲了这个故事。      

相传克鲁沟旗的 任旗王是大汗王的幼子。汗王给诸子分封牧地的时候,因为蒙古人的传统是幼子继承家业、继承香火,故决定把青海湖附近丰饶的草场封给幼子。可是幼子将此地让给别的兄长,提出亲自走出去寻找牧地。于是收拾行装带随从到柴达木盆地察看草原。出行数月返回。

“找到意向中的牧地没有?”父王问道。

“找到了。”幼子答。

“地方怎么样?”父王紧接着问。

“克尔查斯太,鲁沟艾物太(厚厚的积雪,密密的草丛的地方)。”幼子回话。

“那好,就命名‘克鲁沟’吧。”父王顺口赐旗名称。

克鲁沟旗的名称据此而来。    

年,作者采访了肃北县别盖乡马场村67岁的桑德格老人,桑德格老人原系青海克鲁沟旗戈壁部落宗兀勒部人,年前,曾在克鲁沟旗旗王府当差做“塔木根包西格”三年,因而对旗王府内的事务很熟悉。王府伙房(毡包)里珍藏着叫“包尔土炉格”的三块支锅石。据说是 香火象征物,平时,一直装在毡袋里,腊月23日祭火时拿出支在铁火撑上方,首先在“包尔土炉格”里点火,然后接到铁火撑内烧大火祭祀。大年初一福晋叩拜香火时也支“包尔土炉格”。所谓的“包尔土炉格”是为了区别于铁制火撑而称呼。“包尔”指褐色,是指支锅石颜色。“土炉格”为支锅撑子。

克鲁沟旗来历的传说,“包尔土炉格”氏族的存在,称作“包尔土炉格”的三块褐色石的珍藏,三者互为佐证表明克鲁沟旗系前辈香火的继承者。

虽然很难追溯到“包尔土炉格”的确切来历,但我们可以找到层次性香火侧证记载材料。传说中提到的汗王是指固始汗。固始汗又是孛儿只斤氏也速该巴特尔的幼子,哈布图哈萨尔的第19代子孙。我们前面已提到所谓的能够继承家业香火的继承者不一定是最小的,如五个儿子里面第四、第五都是幼子。自孛儿只斤氏到哈布图哈萨尔基本上都是幼子直袭。拖雷是成吉思汗香火的继子。那么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巴特尔家业香火的继承人必是哈布图哈萨尔。和硕特部的 任首领乌鲁克特穆尔是哈布图哈萨尔的第9代,固始汗又是哈布图哈萨尔的第18代,即四部卫拉特首领哈尼诺颜洪果尔的继子。克鲁沟旗始王索诺木达什系固始汗的继子(第8子)桑噶尔扎的孙子。虽然如今实物失传,但根据史料,我们有理由把“包尔土炉格”视为孛儿只斤氏世代相传的香火象征物。    

据桑德格老人说,称作“包尔土炉格”的三块支锅石,其石质并不是花岗岩,而是老人们所称“陶敖斯哈”,颜色很象现代耐火砖似的东西。“陶敖斯哈”,意思是黏土制成品。现代共同蒙古语中,砖叫“陶敖斯哈”。肃北蒙古方言中,砖叫“窖模格”,意思是窖烧制物。陶器和瓦叫“西热模勒”,意思是烧制品。土坯叫“堤格次”,意思是成型物。名叫“包尔土炉格”的支锅石也叫“西热模勒陶敖斯哈”。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陶敖斯哈”为陶器之“陶”的原始名称。因为陶器、瓦片、砖头都是黏土烧制品。所以书面蒙古语中陶器演绎为“瓦儿”,砖演绎为“陶敖斯哈”。    

肃北蒙古人传统而庄重的祭火包括为采火、祭品、拜火、招福、分享五个部分。

采火实际指采香火。婚礼期间新郎新娘拜完天地,举行采火仪式。其仪式按照祝词人吟诵内容顺序进行。当诵到:

“吉日良辰贤亲尊客欢聚的时刻

名叫永固的汉子的火镰“嚓”的一声

七颜光亮闪射耀眼

仙女般的新娘接过火种

点燃圣洁的灶火哟!”

新郎用火镰击火石引燃火绒,新娘接过火绒点燃灶中柴火,顿时火势燃旺。

祝词人继续诵:

“从此能使世上所有众生幸福的圣火

能使广大人民群众月月年年富裕起来的圣火

能使黑暗变光明的圣火

能使满足所求者希望的圣火

光焰熊熊照四方。

遂石为母亲

火镰为父亲

木柴为生命

仁慈的火神保佑……”    

新郎打火镰,新娘点燃灶火,寓意内涵深厚。首先火镰、火石、火绒三位一体是蒙古人的哲学观念。新郎打火,新娘接火是采火过程。新郎、新娘一起共同点燃新灶之火,火神必降。新婚夫妇既起火又祭火。一木不成火、孤人不成家。凡所祭祀的火都是家火。无论是宗火、圣火、香火、自家的火,新婚立灶火只有大家和小家之分,没有无家之火,因为它又是家的象征物。通过前面讲的生香火的流程呈现出新郎新娘相得相合的感应。在经过采火神、点燃火的统一性达到“天人感应”,降火神,生香火的目的。立户为生,立灶也是生,祭火是长生。长生要讲和。蒙古人的婚礼每个仪式都吟唱祝赞词。唱为声也。古人认为,心和则形和,形和则气和,气和则声和,声和则天地之和应之矣,谓之“四和”。因而蒙古人的婚礼,包括祭火,喜庆庄重、温馨、严密、平和。只有敬重、诚信、静心方可“天人感应”,这也是一个文化共同体的持重心态。

《祭火词》中的“可汗般的老父点燃的,哈噋般的老母吹生的火……”与集体祭火祭奠中邀请萨满巫师请火神并不矛盾。火由火镰、火石引燃,火绒方生。巫师发挥“火绒”作用。因为祭火神也不是一劳永逸。

各地蒙古部祭火用品大同小异。这里只对祭火祭品中的羊胸叉和肥肠的文化含义解读几句。其烧羊胸叉肉和肥肠祭火习俗的象征意义要从蒙古人的肉文化说起。蒙古人对牲畜肉体的每个部件都有说法。比如肃北蒙古传统婚礼中男方对女方送去的全羊席诵赞词,要一边一一清点递交,一边吟唱。 唱道:“……油漆般的尿,宛豆般的粪蛋”,各比一块肉。部分肢体或器官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甚至灵性。比如一般祭祀都用牲畜的气管食道肝肺带主动脉管的部分,古人认为它是灵魂栖居的器官。血祭中动脉管更是“代表”。古代草原上的蒙古青少年男子随身携带的踝骨节如同皇宫贵族子女脖子上系的玉币,是精气甚至是灵魂的携带物。牲畜经常躺卧胸腹紧贴大地与土地神贴近。同时胸部又是热心肠和怀抱的象征物。因而“天父”、“地母”观念里胸叉肉成为了女性的“专利”。胸叉又是肉里面的速熟美味佳肴,所以用象征地气的胸叉肉祭火再合适不过。祭品中胸叉肉又是全羊席的表层肉的“代表”。内脏肉由肥肠代替,装有杂肉的肥肠自然是 典型意义的食品。蒙古人的常用吉言道:“住灵地、吃肥肠”,反映出肥肠的美食价值。  

肃北蒙古人的拜灶神习俗类似农区的拜宗堂,但不含拜天地。拜火神妇拜夫不拜。而且不是拜一次,而是年年拜。夫妻新婚新立灶之家,妇一般不拜自家灶神,而传承的香火必拜。所以王爷府内福晋们无论年纪大小都要拜本府灶神。其方式是跪着向火台火烬投撒伴有炒面的柏树枝叶并叩拜。

招福用系有五色彩带的招福箭为器具,规模和招福内容由主办者视情而定,招福仪式和活动本身是一种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其中包括文娱活动。

无是个体祭火还是集体祭火,规模较大的祭祀活动的祭品或供品并不是都要焚祭,剩余部分大家分享,欢乐一场。这种分享肃北蒙古人叫分享“曹格”。“曹格”指火炭或者火炭烬,是对祭火剩余祭品的称呼,具体事宜根据规模视情安排。    

祭祀是人类对大自然的崇仰和敬畏,又是对天人合一的寻求和遵循,也是对物质资源的珍惜和维护。祭火也是祭祀活动之一,它是一种系列化的信念和生活行为活动,以此来约束和克服人类自身的惰性和贪欲,抑制盲目和任性,开发智慧,倡导文明。

作者小传:

窦步青,男,蒙古族,肃北县民间文学学者,研究蒙古族的神话、英雄史诗、祝赞词、谚语、格言、祭祀词、历史故事、人物传说、歌舞、民歌等。年先后撰写或参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志》、《肃北蒙古族民间文学选》、《肃北蒙古族民间故事》、《肃北蒙古族民歌辑录》、《肃北蒙古族祝赞词辑录》、《肃北蒙古族英雄史诗》等书的编写。

猜你喜欢(点击链接阅读)

◆大美肃北,延时新角度

◆蒙古民歌中的奇葩,是?

◆肃北蒙古族的婚礼

◆舌尖上的美味,肃北蒙餐

◆谁把“两学一做”整的这么美轮美奂!

◆肃北老照片,你见过几幅?

◆“肃北发布”上线县委书记寄语

◆美丽肃北欢迎您

◆每日精曲∣难忘肃北

◆每日精曲∣欢聚那达慕

◆每日精曲∣我的家乡

◆每日精曲∣诺尔吉玛专辑:今生不忘草原情

◆每日精曲∣家乡

◆肃北蒙古情歌《爱恋》太有味道了

◆一首《转悠的经轮》,唱出了额吉不朽的信念

来源:肃北发布肃北文史

监制:吴德编辑:李彬巴海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eerduosizx.com/eedssxw/1241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冀ICP备20000015号-6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