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鄂尔多斯历史人物散记一
福王
巴达尔呼,桑杰旺沁之子,年袭位,乌审旗第九代王爷。
巴达尔呼,淳朴和善,心宽体胖,燕頷虎颈,两耳垂肩,大腹便便,笑口常开,一副笑佛弥勒的形态,众称“有福 ”。
巴达尔呼虽贵为王爷,却常到牧民家里去坐坐,遇到娃儿们调皮,他就把他们拉过来,把他们的小手夹在他大肚皮的折缝里,继续与大人们闲聊。那娃儿,起初觉得手上滑滑腻腻,暖暖和和,热热乎乎,挺惬意,很好玩,因而嬉皮笑脸,毫不在意。渐渐觉得湿热难当,就想脱手。然而,任其手撑脚蹬,奋力抽拉,终难解脱,方知厉害,只好含泪告饶。巴达尔呼捧起那孩子的小脸,在其额头上亲一口,说:“再不调皮啦?”“不啦。”“说话算数?”“算数。”他一挺肚皮,把娃儿弹出好远,笑问:“服气不?要不咱们再试试?”娃儿怯怯地望着那肥厚的肚皮,连连摇头。
巴达尔呼饭量很大,爱吃肥绵羊肉。他带随从到召庙或牧民家里去,人家招待他时,总是准备两个全绵羊背子,一个整羊由他的几个随从人员吃,另一个整羊由他一个人吃。一只三十几斤肉的绵羊,除了羊头和一条左后腿,按礼节的规定留下以外,其余部分他都能一人全部吃下去。那吃法也与众不同:眼前放一盆煮羊肉时熬成的羊油汤,侍从把肉割成三指宽的长条,堆在方盘里,他拿上这长条肉,往油汤里一蘸,往嘴里一填,嘴一抿,脖一扬,咕嘟一声就吞了下去,很少咀嚼。一个整羊吃完了,意犹未尽,还要吃两碗用肉汤熬成的‘忽了’饭(肉粥)。外出时如此,在王府内更是如此。虽然每顿饭不一定都要吃一个整羊,但必以羊肉为主食。那时还没有减肥一说,‘苗条霜’、‘减肥茶’、吸脂之类的药品或技术还没问世,所以,巴达尔呼的体重就与日俱增,以至过重,行走不便,只好坐轿子。坐轿子也不是很方便,主要是轿夫被压得呲牙咧嘴,有碍观瞻,没办法,此后,出行便改由几头大骡子拉。
大约是清朝咸丰8年(年),在仕官们的怂恿下,巴达尔呼准备进京,为自己活动个伊克昭盟盟长当当。平时,他的穿戴很一般:黑缎子瓜皮帽,绸子长袍,蓝色坎肩,黄缎子腰带,左边吊个鼻烟壶、荷包,右边掖一条毛巾,脚蹬黑绒蒙古靴。这时,要进京了,就换成朝服:头戴七眼孔雀花翎顶子,身穿青色长袍,套上大坎肩,外罩蓝地、以金线绣着八条蟒的蟒袍。那蟒虽与龙相似,但少一个爪子,这样,就能与龙袍区别开了,以免冒犯了 的皇上。一切准备停当,就坐上四马轿子,向北京进发。
送行的仪仗十分排场:走在最前面的是三个衙役,当中的衙役,腰挎长刀,系虎皮围裙,拉着一匹骏马,马背上驮着红绸子行囊,外罩红色网绦。两侧的衙役各执一条刑鞭,腰挂银牌。其后是一名身穿礼服、头戴顶子的参领(相当于区长),用黄丝带子背着王爷的52两重的银质虎踞形方印,印面朝外。然后才是王爷的蓝色方形大轿。轿后跟着一名衙役,手举一柄红罗金顶宝伞。再后是福晋、丫环、侍从和仕官。这个主体行列的两侧,是手执仪仗的30名护卫。所有仪仗队员,都一律骑马,戴无眼花翎亮白顶子,穿蓝色长袍、黑色坎肩或马褂。
到了北京,给理藩院送了重礼,希望理藩院的官员们能在皇帝面前美言几句。恰好这时,准格尔旗的王爷扎那嘎尔迪也来了,也在行贿,活动盟长。扎那嘎尔迪十分干练,言谈举止,颇有大将之风,巴达尔呼一见,自惭形秽,便心灰意冷,蜗居四日,不再露面。而这时,理藩院已将他的情况启奏给咸丰皇帝,咸丰准予觐见,理藩院的官员便找上门来,问他何以闭门不出。他佯称“贱体过于肥胖,行动多有不便,惟恐亵渎圣上,故不敢前去面君。”咸丰听了禀报,出于好奇,想看看这位蒙古王爷到底胖到什么程度,以致不敢面君,便派壮士若干,把他抬到书有‘正大光明’匾额的乾清宫。
巴达尔呼被抬到大殿。面见圣上,本应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可他一跪下去,就很难再爬起来,三跪九叩就成了一跪九叩。巴达尔呼诚惶诚恐,战战兢兢,汗流如雨。咸丰皇帝却龙颜大悦,见他跪在那里,肚皮堆在地上,把大腿、膝盖都遮住了,就令太监拿一个大元宝,放在他的肚皮折缝中,大元宝完全陷了进去,踪影不见,不由得连声赞叹:“真乃联之大福大贵之臣。”当即封他为伊克昭盟盟长,加‘御前行走’,还给他一个特殊的待遇:上朝可以坐轿,另加赏赐双缨红黄马缰,大眼孔雀花翎。巴达尔呼大喜过望,赶忙三呼万岁,谢主隆恩。
巴达尔呼当了27年伊克昭盟盟长,年驾崩。死后,人们用藏红花浸泡过的水洗尸,用绾了七个大花结的繃带把尸体盘腿裹好,装进一个红绸袋子,外边再用黄缎子裹住,放在王府正厅里。灵前摆放十三个羊背子,大厅里点燃一千盏酥油灯。大祭七天之后,装进宫殿式棺木中,由几十个大喇嘛念经七天,而后,抬上灵柩,沿着用沙子画出来的路送往墓地。全旗上下戴七七四十九天孝。
巴达尔呼有四位夫人,大福晋是土默特旗人,是浩命夫人,王府里的人说她是仙女下凡,受不了凡尘的喧嚣,仅活了28岁,就驾返瑶池。仙逝之后,人们将其遗体火化,和成泥,塑了一尊菩萨像,供在乌审召的东殿里。她生前的头戴、服饰,也全都送给乌审召。每年阴历六月十五,召里的喇嘛们,就把那些头戴、服饰,给那尊菩萨穿戴起来,焚香诵经,顶礼膜拜。
(来源:《鄂尔多斯》文学月刊)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eerduosizx.com/eedssls/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