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原来这么有趣鄂尔多斯的故事
鄂尔多斯(Ordos)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地级市。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西北东三面为黄河环绕,南临古长城,毗邻晋陕宁三省区,辖2区7旗。“鄂尔多斯”为蒙古语,意为“众多的宫殿”。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北部黄河冲积平原区、东部丘陵沟壑区、中南部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区,西部坡状高原区。
阿尔寨石窟鄂尔多斯市前身为伊克昭盟,“伊克昭”为蒙古语,意为“大庙”,因清初鄂尔多斯部落六旗 次会盟于达拉特旗的大庙王爱召而得名。年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伊克昭盟,设立地级鄂尔多斯市。
鄂尔多斯历史文化悠久,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早在7万年前,古河套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 的“萨拉乌苏文化”。从夏商春秋至秦汉唐宋的几千年中,先后有数十个北方部落、民族在这里游牧逐猎,形成了以“鄂尔多斯青铜器”为代表的青铜文化。
秦直道明朝中期,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八白室”迁移到鄂尔多斯境内,蒙古族黄金家族也随之进入鄂尔多斯地区,蒙古族文化精髓在鄂尔多斯聚集传承,逐步形成了内涵丰富的蒙元文化。
近现代以来,大量晋陕汉人迁入鄂尔多斯地区,与这里的蒙古族一起生活劳作,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鄂尔多斯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交流融合。
文化遗产
1.佳米高拉庙会
随着民间信仰活动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的需要,庙会上逐渐增加了一些娱乐和商业活动。现在的佳米高拉庙会既是一种民间信仰活动,又是当地民众聚会和情感宣泄、情感表达、情感交流的重要场所,成为当地群众愉悦身心的重要方式,极好地丰富了当地文化生活和商贸活动。
佳米高拉庙会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当地深厚的民间文化底蕴,凝聚了人民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道德风尚和审美趣味,保护和传承佳米高拉庙会对进一步挖掘、整理和弘扬本地区民族民间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科学价值。
2.水洞沟
横跨宁、蒙两省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水洞沟,西距银川市19公里,东距鄂托克前旗80公里;以景区明长城为界线分为南北区,南区依托旧石器和明代立体军事防御文化,北区则以草原风光和蒙元文化为主题建设。
北区(鄂托克前旗水洞沟旅游区)地域辽阔、民族风情资源突出,不仅开放了西南大门迎接八方来客,还开发了骑骆驼、草原冲浪、蒙元文化生活馆、草原野奢帐篷酒店,以及以“野性草原”为主题的草原小镇、奶牛牧场、骑射驿站等极具蒙古族风情的旅游产品,让游客充分体验一脚跨两省的美妙!
3.六十棵榆树庙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块“帽子落入草中便找不着,肉掉到地上沾不着沙”的卧马宝地,原本没有一棵榆树,后来由于长年的烽火战乱和天年大旱,很快,往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百鸟竞相飞、清溪苔上流”的美景便一去不回了。
生活在这里的牧人被风沙逼迫背井离乡。清乾隆年间,当一对蒙古族百岁老人恋恋不舍的将要离开他们世代生活的土地之时,他们老泪纵横、望沙兴叹,一边祈祷、一边种下一粒榆荚,并双双捧着神圣的招财桶浇了九九八十一次圣水,等啊等啊, ,他们永远的安睡在了这粒深深寄托着他们绿色希冀的榆荚旁。
一对老人去世的这一天,正好是农历五月初三。一对老人的赤诚,感动了神灵,七十二天之后,这粒榆荚突然奇迹般地生根发芽,长成了参天大树。之后,这棵“神榆”每年都要播洒榆荚,繁衍后代,时至今日,每年五月初三这一天,总要有一场淅淅沥沥的绵绵细雨降临,以养育幼小的榆树、祭奠珍爱绿色的老人。
后人为了纪念这一对老人,乞望得到“榆神”的保佑,遂在一对老人长眠之处修建了庙宇,相传,庙宇建成这一天即五月初三,“壕”里正好生长着六十棵榆树,便给此定名为“六十棵榆树庙”。
#鄂尔多斯#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要结束了,非常感谢小伙伴阅读本文,中国地大物博,已经诞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想看到更多有趣的内容就
转载请注明:http://www.eerduosizx.com/eedssls/18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