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鄂尔多斯市委书记白玉刚转型发展添

鄂尔多斯市委书记白玉刚:转型发展添动力创业创新铸辉煌

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鄂尔多斯市圆满闭幕,然而民族运动会给鄂尔多斯带来的“集赞效应”仍热度不减。“鄂尔多斯蓝”“适合宜居度假”等字眼,一定程度上成为鄂尔多斯的新名片。

  “这届盛会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还送来了超值的广告礼包。”鄂尔多斯市委书记白玉刚,在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闭幕后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说,民族运动会让人们在更大平台和更大范围内重新认识了鄂尔多斯。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举办全国性的大型活动,大大提升了鄂尔多斯各族人民的发展信心,增强了砥砺奋进、攻坚克难的决心,这个是有钱换不来的,用多少钱都换不来的。

亮家底:化挑战为动力展现鄂尔多斯新形象

本届民族运动会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次在非省会城市举办。4年来,从场馆建设到赛事安排,从开幕式到闭幕式等活动组织,从代表团接待到食宿等生活服务,从安保工作到秩序维护、志愿者服务,鄂尔多斯市各项准备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在非省会城市 次举办少数民族体育盛会,对我们来说的确是一次挑战。”白玉刚坦言,但有压力更有动力,在筹备中获得了各方面的积极支持。

  在这届盛会的举办过程中,“我奉献、我快乐”成为许多市民的共识,把“当好东道主、助力民族运动会”变成共同自觉行动,进一步凝聚了“爱我鄂尔多斯”的共同情怀,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民族运动会的氛围变得更加浓厚。   “参与的过程中,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过程中,体现了鄂尔多斯人 的精神品质,也更好地展现了鄂尔多斯的形象,我想这可能要比场馆筹备等物质方面更为重要。”白玉刚欣喜地说,56个民族互相融合的一个场景,可能要比场馆建设来得更实在一些,它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和意义,远远大于赛事本身。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自治区恪守节俭办会的原则,鄂尔多斯市充分利用已有场馆,新建场馆仅有一处;开幕式、闭幕式均在白天举行,演职人员主要是基层演员和群众、大学生、中学生及武警战士;总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的运动员村,由公租房改造而成,运动会闭幕后将分给当地居民使用,避免了设施的闲置浪费;演职人员、安保人员、志愿者全部就近安排在22所院校食宿,节约了开支;名志愿者参与服务,所需器材、交通工具、服装等物资能借的不租,能租的不买……

  追求完美的精细工作和辛勤汗水的付出,终有丰厚的回报——堪称完美的开闭幕式吸引了近7万人观看,精彩激烈的比赛赢得了阵阵喝彩,安全有序周到的服务温暖着各民族兄弟姐妹的心。鄂尔多斯赢得了区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誉。

谈转型:以产业为重,驱动活力鄂尔多斯

  产业发展是一个城市的火车头,产业发展越快,后劲越足,城市的活力就会形成井喷效应。

  “鄂尔多斯市是一个煤炭资源非常丰富的城市,是国家重要的能源战略基地,我们正在着力推动煤炭产业转型,从挖煤卖煤到向全国输送更好的清洁能源的方向发展。”白玉刚书记简短有力的话语,透露着底气与信心。

  近年来,鄂尔多斯通过煤炭资源转化、非煤资源开发和承接产业转移等措施,奏响了从依托资源到延伸资源再到超越资源的变奏曲,早早起步,避开“资源陷阱”。

  在做好做足煤的文章的同时,加快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陶瓷、绒纺等非煤产业集群集约化发展。

  鄂尔多斯的18个重点工业园区,产业各具特色,目标却是殊途同归:延伸、循环,为城市发展夯实基础。建成一批煤转电、煤制油、煤制醇等重大项目和支柱型产业,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陶瓷等非煤产业快速成长,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30%,初步建立起多元发展的产业体系;文化、旅游、金融、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三产增加值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36.9%。预计到年,非煤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将提高到50%左右,一批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和大型企业正在成型……

  “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在资源产业我们要拉长链条实现转化升级,这是鄂尔多斯转型发展,再铸辉煌的核心所在。”白玉刚书记谈起鄂尔多斯转型发展的路子,如数家珍。

  “鄂尔多斯8.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洁净度很高,我们正在推进鄂尔多斯现代绿色农牧业的发展,建设现代绿色农牧业生产加工输出基地,通过这样一些基地建设,能使鄂尔多斯在一个更高的层级、更高的质量上实现更好的发展。”白玉刚如是说,描绘着鄂尔多斯发展的蓝本。

  产业发展转型,给鄂尔多斯带来新活力。鄂尔多斯立足能源资源优势,集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积极提升优势特色产业层次,加快构筑非资源型产业集群,不仅摆脱了产业单一的束缚,还充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形成了竞争力强、附加值高、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新格局。

  建成国家清洁能源基地、国家新型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全区铝循环基地和装备制造基地、全区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独具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发展思路正在鄂尔多斯全面得到实践。

展未来:以民生为先,永葆幸福鄂尔多斯

  如何进一步提高城市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鄂尔多斯市对新型城镇化进行了高立位描绘,目标直指城市的品质。

  “我们讲转型发展,不单单是讲产业转型发展的问题,对于鄂尔多斯来说,同时要提到城市的转型。”白玉刚说,怎么将“人的城市化”在鄂尔多斯体现的更加充分,这也是考验各级领导干部智慧的大事。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当中,让居住在城市、城镇的人更多的享受到城市的生活,让在农村牧区生活的居民也能够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务带来的便利,让城乡差距更小一些……按照这些目标,鄂尔多斯进行了大手笔投入。

  年全市各级财政投入亿元用于民生社会事业,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81.6%。今年上半年,全市民生及社会事业投入.3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81%,切实发挥了兜底保障作用。

  在城市经营方面,鄂尔多斯做到了城市建设、绿化先行。近几年,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始终坚持生态优先,保护自然生态,把绿化生态建设融入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以生态自然宜居的定位彰显美丽之韵。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年底,全市森林总面积达到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5.81%,超出全国和全区平均水平。

  鄂尔多斯打破了人们对大漠的固有印象,一座“绿化模范城市”赫然而立。

  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环境,鄂尔多斯向着建设绿色、低碳、智慧、幸福城市大步迈进。

  鄂尔多斯在生态建设上取得了一个全面遏制的成效,在产业转型方面迈出了实质步伐。同时,鄂尔多斯也谋划着在文化、社会,包括人的思想方面得到转型。

  “从体制机制到全社会的动员、投入和参与,让全体的市民们能够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更好的提升我们发展的质量。”白玉刚阐述,这也正契合了鄂尔多斯提出的全社会进行“第三次创业”,推动以量取胜到以质取胜转变,不断增强鄂尔多斯持续发展的动力、活力和竞争力。

  在发展全市经济的同时,鄂尔多斯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重要位置,让更多的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在广大的农村牧区,鄂尔多斯全力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让在农村、牧区生活的农牧民们危房得到改造、电力能够得到改善、电视能够看到、饮上安全、干净的水,有文化室,有卫生室,有超市,学校建设得更加满足学生需要,社会保障能够得到很好的落实。从去年开始,我们已经完成了个村(嘎查)的危房改造……”白玉刚书记的谈话中,不乏具体的数字依据与形象的描述。

  按照计划进度,今年是鄂尔多斯“十个全覆盖”改造的“攻坚年”,将要完成三年任务的80%,到明年下半年,完成全部任务。“我想,到时候,鄂尔多斯的农村牧区,特别是农牧民的公共生活的服务水平能够得到很大的提升,农牧民的日子能够过得更加红火。”白玉刚微笑着,展望着。

  虽然外界对鄂尔多斯曾经有过这样那样的评价,白玉刚并不避讳,他真诚地发出邀请,欢迎全国各地的朋友多来鄂尔多斯走一走、看一看,实地感受一下这里的环境与发展,见证一个真实的鄂尔多斯,多彩的鄂尔多斯。

  现如今,鄂尔多斯这座美丽富饶的高原之城,以破茧成蝶的姿态,向神州大地传递着自信、活力与魅力,努力实现让城市更美好、让居民更舒适的愿景。(鄂尔多斯日报张桂梅)

本期编辑:赵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eerduosizx.com/eedssls/1310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冀ICP备20000015号-6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