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探秘新石器时代东胜人都用什么日用器皿
陶器是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日用器皿,是古人运用土、水等自然物经过火烧,发生了质变的产物,是人类第一次进行化学变化并且获得成功的伟大实验。陶器是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和人类定居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由于人类定居生活的确立,增加了对饮食、储藏器和炊具的需求,同时也掌握了用火的方法,所以把用水湿润过的黏土塑造成一定的器皿或其他形状,干燥后用火加热到一定温度,使之烧结为坚固,便成为陶器。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分布
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分布相当广泛,其主要分布区域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及北方地区等。黄河、长江中上游地区以彩陶闻名,下游地区以工艺精致的白陶和黑陶著称;东南沿海地区以印纹硬陶为代表;北方地区则以富有民族特色的陶器造型称奇。东胜区新石器时代从考古学上来分析,属于内蒙古中南部的区域之内。
鄂尔多斯地区主要的陶器类型和文化
各地区的陶器都有其独特之处,但相互之间又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这个联系,我们可以按照文化传承的脉络去理解。鄂尔多斯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主要有早期的白泥窑子文化、海生不浪文化,这些文化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另外还有晚期的永兴店文化、朱开沟文化,这些文化与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存在广泛的联系。
△新石器时代龙山时期朱开沟文化高领罐
鄂尔多斯新石器时代中期海生不浪文化的形成,就是大约在距今年前,一部分原本生活在太行山东麓地区的居民,和一些居住在关中地区的居民,为了寻觅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沿桑干河西进或溯黄河河谷北上,相继踏上了鄂尔多斯这块水草丰美的土地,他们和当地的土著居民和睦的生活在一起,狩猎和农耕的文明相互交融。从东胜地区发现的一些新石器时代陶器遗留的特征来看,可窥见一些明显的传承关系。
陶器的分类
依照用途分类,陶器可分为饮食器、炊煮器和储藏器三类。饮食器一般有盆、钵、碗、杯、豆、勺等;炊煮器有鼎、釜、鬲、灶等;储藏器有壶、罐、瓶、瓮等。各类器形与其用途密切相关。
△新石器时代仰韶时期白泥窑子文化红陶圜底钵
东胜区文物保护管理所馆藏的陶器很多,丰富而珍贵,其中白泥窑子文化红陶圜底钵就属于鄂尔多斯地区新石器时代仰韶时期的典型器物;仰韶时期篮纹直腹瓮与内蒙古东北地区红山文化的筒形罐有借鉴吸收关系;新石器时代龙山时期朱开沟文化陶鬲是鄂尔多斯地区最富有本地特色的陶器器形。
陶器的制作方式
△新石器时代龙山时期朱开沟文化陶鬲
从制作工艺、技术的角度看,我国陶器可以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两大类型,各地大体都经历了手制、模制、轮制的由原始到进步的发展过程。手制可分捏塑法、泥片贴塑法、泥条盘筑法,手制只限少量小器物,泥片贴塑法黄河流域罕见,它出现并主要运用于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期,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大地湾、裴李岗、磁山文化和北辛文化的前期都已出现泥条盘筑法,即将泥料先搓成泥条,再用泥条筑成坯体的方法,到了仰韶文化时期这种制陶方法开始盛行。
陶器的装饰反映了祖先的审美情趣,早期的装饰运用打磨、刻画、压印等方式。陶器上出现装饰,说明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大有进步,解决裹腹问题以外,尚有余力,于是人们开始在满足最低需求之外,追求美的表现。
制陶的发明,使文化的差异有了一种看得见的记录。陶器的发明,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崭新一页。应用于生活中,陶器满足了人类对于烹煮、盛放和储存食物的需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林旭:《中国美术史纲》,文化艺术出版社,年11月。
2.高毅、王志浩、杨泽蒙:《鄂尔多斯史海钩沉》,文物出版社,年9月。
3.张子珍主编,甄自明编著:《伊金霍洛史迹拾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年2月。
4.张之恒:《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年12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eerduosizx.com/eedssxs/20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