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民族对马鞍具的装饰和制作有着久远的历

草原民族对马鞍具的装饰和制作有着久远的历史和古老的传统。制作马鞍是牧人的传统工艺,《黑鞑事略》中说:“其鞍辔轻简,以便驰骋,重不盈七、八斤,鞍之雁翅,前坚而后平,故折旋而膊不伤,镫圆,故足中立而不偏,底阔,故靴易入,缀镫之革,手揉而不硝,灌以养脂,故受雨而不断烂,阔才逾一寸,长不逮四兑,故立马转身至顺。”

其说明牧民制作的马鞍轻巧、结实、精制、耐用。我们从辽代墓葬出土的“鎏金龙纹马鞍具”可以了解到北方游牧民族马鞍具制作的精湛技术。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成吉思汗陵供奉的相传为成吉思汗生前征战、狩猎和生活所用的三件马鞍中,马鞍前后鞒均包金饰,上镂雕龙戏珠纹图案。

蒙古人十分重视马鞍的制作,俗有“女人看头饰,男人看鞍具”之说。鞍具实现了牧人驰骋的愿望,也是牧人审美观点的表征。牧人尽自已的心智装饰马鞍,按照民俗观念而自由地表达情感、理想和愿望,质朴、简洁、明快地表达民族心理。

在装饰图案方面多采用古老传统的云纹、盘肠、回纹、花、草、鹿、鹤、龙、凤等,用隐喻和抽象手法构成了各种寓意吉祥的图案,来满足和丰富牧民的精神生活。蒙古族匠人用自己熟练的技巧做出各种合体的马鞍,不但主人骑上舒服,连马也感到精神。再来说一说游牧民族的乐器。草原牧人喜爱的乐器有库姆孜,又称火不思等。

库姆孜其形似琵琶,但比琵琶窄,为四弦,槽子用桐木制成,蒙上蟒皮,音色浑厚圆润。《元史》对火不思早就有记载。其实火不思是包括突厥人在内的许多游牧民族的弹拨乐器,是在马上演奏的。

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民间乐器,因为它的琴杆顶端用一颗精雕细琢、形象逼真的马头来装饰故而得名。它是由古代北方民族乐器奚琴演变而来。

马头琴这种雕刻乐器,在世界乐器中是非常独特的,它的琴首雕刻特别引人注目,这种马头的雕刻,与草原民族的爱马的性格与风格相系着,那些不同情调、采用不同手法雕刻的马头,有写实的,也有夸张变形的,有的琴雕有三个马头,奇异动人,而且雕刻的创作者都是民间艺人。

马头琴不仅以琴首的马为标志,而且音箱上都蒙以马皮,琴箱的面板以桐木和白木两种,边板和背板是用晒木制成的,坚韧挺拔,耐潮湿。马头琴的音色也与骏马有关,它能弹奏出马嘶、马鸣、马奔、马叹、马哀,在悲哀中含有深沉,在悠扬中充满希望。

让那草原万马奔腾的景象一下就展现在你的眼前。马头琴由于造型优美独特,琴声悠扬动听,深受国内外游客,特别是广大牧民的欢迎。它伴随着草原牧人经过了世世代代,成为草原牧人的心声。



转载请注明:http://www.eerduosizx.com/eedssxc/205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冀ICP备20000015号-6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