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历史文化之一蒙古民歌

蒙古族民歌主要分为两大类:礼仪歌和牧歌。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其内容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反映了蒙古的风土人情。

年6月7日,蒙古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长调民歌

鄂尔多斯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历史较为久远。由于古代鄂尔多斯人口稀少,牧民在辽阔的草原上放牧,劳动节奏较为缓慢,生活环境十分寂寞,于是自由吟唱,形成了节奏自由、气息悠长、曲调平缓的长调歌曲。鄂尔多斯长调歌曲较内蒙古其他地区的长调歌曲在旋法、倚音的运用等方面有所不同,因而具有独特的风格。鄂尔多斯长调民歌有《六十棵榆树》、《半圆的月亮》、《官署大楼》、《班禅庙》等曲目。

短调民歌

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产生于古代,并且逐步发展丰富。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在婚嫁宴席、亲友聚会或招待客人时,往往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感情,于是产生了热烈欢快的短调民歌。鄂尔多斯短调民歌的特点是情绪欢快,节奏明朗,结构短小,句法整齐,曲目有数千首之多,一般都为定词定曲,即一词一曲。

漫瀚调

鄂尔多斯漫瀚调产生、形成于近现代,约有年左右的发展历史。近现代,由于大量晋、陕汉民进入鄂尔多斯,使鄂尔多斯形成了蒙汉杂居地区。蒙、汉民族在和睦相处、一起生产劳动的过程中,民间音乐文化得到了充分交流,因而产生了新的民歌歌种-漫瀚调。漫瀚调以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为母曲,揉入了一些晋西北、陕北汉族民歌的一些旋法、润腔,具有特殊的韵味。漫瀚调是蒙、汉民族音乐文化交流的结晶。漫瀚调属于中性音乐,可以一曲多词,也可以一词多曲,可以叙事,也可以抒情,以俩人即兴编词对歌的形式最为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漫瀚调的曲目现有三、四十首,歌词浩如烟海,且随时不断产生,难以数计。

历史渊源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三种方言。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3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蒙古族不论男女老少都爱唱歌,他们尊崇唱歌和善于唱歌的人。蒙古族民歌主要分为两大类:礼仪歌和牧歌。礼仪歌用于婚宴等喜庆场合,以歌唱纯真的爱情、歌唱英雄、歌唱夺标的赛马骑手为主要内容。牧歌多在放牧和搬迁时唱,内容以赞美家乡,状物抒情者居多。蒙古族民歌节奏自由,装饰音多而细腻,并具有较强的朗诵性。歌声燎亮、曲调悠长。牧歌的歌词既擅于抒情,又注重写景,情景交融,表现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牧歌的节奏一般是悠长、徐缓、自由,多采用“密—疏—更密—疏”的节奏。一般情况下,牧歌的上行乐句节奏是悠长徐缓的;下行乐句则往往采用活跃跳荡的三连音节奏。

蒙古歌曲分为两个主要品种,其一是乌日汀道或称“长调”,其二是“短调”作为与盛大庆典、节日仪式有关的表达方式,长调在蒙古社会享有独特和受人推崇的地位。婚礼、乔迁新居、婴儿降生、马驹标记以及其他蒙古游牧民族的社交活动和宗教节庆仪式上,都能听到长调的演唱。包含摔跤、射箭和马术比赛的狂欢运动会“那达慕”大会上,更能听到长调。 长调是抒情歌曲,由32种采用大量装饰音的旋律构成,它赞美美丽的草原、山川、河流、歌颂父母的爱情、亲密的友谊,表达人们对命运的思索。它的特点是:大量使用装饰音和假声,悠长持续的流动性旋律包含着丰富的节奏变化,极为宽广的音域和即兴创作形式。上行旋律节奏缓慢稳定,下行旋律常常插入活泼的三音重复句式,这来自对草原生活步调的模仿。长调的演唱和创作与牧民的田园式生活方式紧密相连,这是蒙古族至今仍然广泛延续的生活方式。长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0年前,13世纪以来的文学作品中已有记载。直至今日,长调仍保留着丰富的不同地域的风格。蒙古国和中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牧民的社会和文化生活中,在表演和当代音乐创作中,长调都扮演着主要角色。

代表作品

蒙古歌曲有《嘎达梅林》、《达那巴拉》、《牧歌》、《万丽》、《金杯》、《森吉德玛》、《桑塞玛》、《诺恩吉亚》、《红酒》、《四海》、《走马》、《小黄马》、《辽阔的草原》、《辽阔富饶的阿拉善》等

传承意义

蒙古族民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也是蒙古族整个文学艺术的主流。“逐水草而居”是蒙古族传统的生活方式,也是游牧文化的基础。蒙古族民歌乃是最生动、简便,最为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艺术形式,一部蒙古音乐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蒙古民歌的历史。

赞赏

长按







































甲氧沙林搽剂能治疗白癜风
北京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eerduosizx.com/eedssxc/20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冀ICP备20000015号-6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