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月饼文化九杭锦蒙古族查干萨
杭锦蒙古族“查干萨日”特有的传统习俗
万颂青(蒙古名:彤格乐)
十五世纪中叶,鄂尔多斯部带着成吉思汗八白室入住宝日陶亥(河套地区),其独特的守护和祭祀文化形式传承至今,同时也保留着鄂尔多斯历法,蒙古人把农历正月叫做“查干萨日”,二月为五月,以此类推到了八月称为“特日公(前)?呼格鲁尔”,九月称“苏林(后)?呼格鲁尔”,十月称为“忽必萨日”,十一月称“哈日?胡吉日”,十二月称为“乌力金萨日”。而且按十二生肖的虎月为春初月、头月。故正月为“虎月”,二月为“兔月”……十二月为“牛月”,所以蒙古人的一年之始虎威引领,雄风傲气,气势非凡,威风八面,更是有着一个风幡高扬、意气奋发、龙腾虎跃的瑞祥开局。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查干萨日”,是一年更新的始月、周而复始的头月。查干”就是白,“萨日”就是月,即白色的月,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白色是蒙古人崇尚的色彩,它是纯洁的母乳之色,更是一个温润的生命原色。一个单纯的颜色所折射出斑斓光泽,在世事的变迁中引导着一个族群的心灵倾向,成为一个民族崇尚的精神色彩,让人遐想、让人回味……
一二零六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树立起的旗帜就是“九斿白纛”,威猛高扬;祭祀长生天时,用的是九九八十一匹白骏之乳,情洒祭天;蒙古王公贵族把自己称为“查干雅斯坦”即“白骨族”,亦属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裔;皇族把汗室祖先的陵寝称为“白宫”,如“八白宫”等,这都与尊崇白色文化来显示自己的高贵有关。
“查干萨日”大年初一,蒙古牧民家的桌子上,都要摆上几盘丰盛美食,其中的一个盘是篦形馓子,叠垛六、八、十等偶数层,上面放一个“道格”以及糖果、红枣,这是看盘。看盘,就是形式上的摆物,准看不准吃的。“道格”,蒙古语是指一种奶酪制品,圆球形,它在杭锦地区蒙古族礼仪形式中独有,蕴含“一定乾坤、驾驭一切、一言为定、万事吉安”等权高位重的多层意思。
杭锦蒙古民俗婚礼、庆典和节日活动中,无不贯穿着“道格”文化。这种文化的起源与成吉思汗幼子—蒙古大业的继承人托雷有关联。托雷是蒙古本土家业的承继者,为其祭祀的敖包在杭锦旗原夭斯图地域,人们称之为“伊金”敖包,当地汉族老乡按谐音称“眼睛梁”。托雷是大蒙古的“伊金”,蒙古语意为主子,是统驭天下的“大汗”。逢年过节、节庆礼仪上,当地的蒙古族都要在琵拉(蒙古语,木盘子)上面摆放上六张“包尔素格”(用羊油炸出的白面圆饼),并在其上放置一个“道格”,这盘合称为“德额吉”,是行礼的尊品。
这里有一历史文化典故,据长者说:过去乌审、鄂托克旗扎萨克因没有完成盟里的税赋任务而失去拥有了“道格”文化资格权力。另一说:六张圆饼,意为鄂尔多斯六个旗,即鄂尔多斯左翼中旗(原郡王旗);鄂尔多斯左翼前旗(现准格尔旗);鄂尔多斯左翼后旗(现达拉特旗);鄂尔多斯右翼中旗(现鄂托克旗);鄂尔多斯右翼前旗(现乌审旗);鄂尔多斯右翼后旗(现杭锦旗),再加一个“道格”就是后设置的扎萨克旗(盟府),即权力集中之象征。
享有“道格”习俗是杭锦旗蒙古人的专利,乌审旗、鄂托克旗、达尔扈特人不得使用,只能放红枣代替。正因为这种“道格”文化的引领,一直以来成为杭锦蒙古人文化自信的一面旗帜。
杭锦旗蒙古族敬献“德额吉“的形式精彩纷呈,要完整地进行此项仪式,必须要有一个“道格”和六张白面圆饼,另还有一个“巴格查”(蒙古语,指在方形白纸中包好糖果、枣和砂糖,包装上再粘贴一小方形红纸的物品)装点。用于“德额吉”的六张圆饼子,不仅其烹制方式上有讲究,而且其文化内涵深厚。烹制油炸之前,制作的圆饼表面应有上下平行、左右对称的双划印,即四对八个划印。有双划印的饼子只限用于献“德额吉”,禁用于其它地方。还有单划印的圆饼,划印之间距离相等,上下左右对称,即四个划印。这此印记在蒙古象形文化中的符号:如“∣”,竖单划印;又如“‖”竖双划印,是蒙古世代相传的孛儿只斤氏族的印章文化形式。这种四组双划印、四个对称单划印标识,组成“猛烈的”、“更猛烈的激流”的意思。象征不被任何力量所阻挡,又内涵“四”、“八”的两个数字,亦表达四通八达、四平八稳、八面威风等吉祥的寓意。
杭锦旗蒙古族至今完整地传承着起源于孛儿只斤氏族“德额吉”的文化习俗,用这种特有的文化形式来强化部族血缘联系,以此来表明本氏族的权威性和独有性,流传至今实属珍贵。
婚庆喜事用“德额吉”、“查干萨日”用“德额吉”、敖包祭祀用“德额吉”、茶用“德额吉”,这些都具备一个“道格”、六张圆饼和一个“巴格查”,正因为有了这种民俗要素结合,使杭锦“德额吉”文化才展现出风格迥异的地方文化魅力和民俗风貌。
杭锦旗蒙古族大年初一大早,主人家先点燃“朱拉”敬神过后,首先要走出外面祭天。全家人都身着节日盛装,手提银壶奶茶,端着奶食品,来到门外事先准备好的柴堆前,燃起柴堆将供品献入火堆里,然后叩头祈求:全家和美、安康吉祥,风调雨顺、五畜兴旺……。然后家家户户尽早出门“木日嘎日呼”即踩福路,福路的走向是按照每人的年龄属相而定,然后因人而异又从不同的吉向返回。现在的人家一般出门“踩福路”,走出家门不远处,放几个花炮、鞭炮或扬一些奶茶、美食品等,过去则是骑上马出门走吉向,拜亲拜友。这样开启一年出行的祥端,寓意一年万事顺达。
每个家族成员踩完福路之后,回到家里开始互拜年,首先是家庭内部拜年,晚辈向长辈问安叩拜献哈达,长辈赐给子孙美食和压岁钱,并对叩头的小辈赐予美好祝福、祝愿。同时,家庭平辈成员也都相互祝福,用心传递亲情、友情,忌讳说不吉利的话。这些礼节过后,全家人坐在一起温馨地喝茶,享受天伦之乐。
初一出门拜年,一般是尽早出门给长辈、亲戚、朋友、左邻右舍拜年,带上六张圆饼子和一个“道格”,这种“德额吉”的形式较为简单,再另带一瓶酒,哈达、鼻烟壶,这几样是最基本的礼物,如果向长辈拜年需带上另外的一些美食(一般是蒙古馅饼)等,这里也包括小孩的礼物,装入褡裢中,骑上马走亲戚拜年。客人进家,躬身先向端坐正面的老者问“赛希尼鲁!”(过年好),并向长者交换哈达和鼻烟壶叩头。老者因辈数年龄不同祝愿回福。“长命百岁,福禄长存”;“尊贵叩首,头富一生”;“圈满牲畜,炕满子孙”;“金银满柜、五畜满圈”;“财源广进、五畜骤增”;“官运亨通、禄马飞腾”;“像阳光那么灿烂、像月亮那么明净;智慧一生,富贵一世”;“学业有成、孩子成器”……祝词一般以一段四行为祝颂内容,词句丰富,寓意健康,语言精炼,头韵优美。有训诫式的语言、有鼓舞性的话语、有励志性良言、有教育式的忠告,这种朗朗上口的祝词传承了上古人的文化精髓,是教育人们规范行为的格言警句,甚至是指导人们道德观念的座右铭。杭锦旗蒙古族“查干萨日”祝颂可谓独树一帜,祝颂词内容丰富。这里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13—14世纪上古人的文化生活中,虽然它的分支形式流传到杭锦之地,但文化内容依然保留了原貌和本色,甚至更加经典和丰富。
上述礼节过后,如系同辈拜年,只交换哈达和鼻烟壶,叩头就免了,之后上炕落座。递鼻烟壶也有一定的规矩。如果是同辈相见,要用右手递鼻烟壶,互相交换或双手略举,鞠躬互换。如果是长辈和晚辈相见,要微欠身,用右手递鼻烟壶,下辈跪足,用两手接过,然后再互换。一落座,主人家先让你尝“查干岱”奶食,端茶,碗里面盛少许炒米、奶酪等美食,让你尝新茶。客人接过茶碗,礼节性地喝几口放到桌上。这时客人下地说声:“琵拉”。主家就取来一只盘子,里面多少放点儿奶食糖果之类,忌空盘。客人接过,按一层四个饼子、二层两个饼子摆放好,上面放一颗“道格”及一些糖果红枣,让主人尝“查干岱”,说声:“扎,新年的德额吉”。连盘子放在桌上。主人把上面的枣尝一尝,交给媳妇收起来了。客人又从褡裢里取出六张饼子或六、八个蒙古馅饼,放在另一盘里,顶上放上糖果等美食:“扎,孩子们的份儿!”这时家中最小的孩子过来,半跪行礼,接过盘子收礼。
这套礼路走过,客人第二次上炕,稳稳坐上喝茶。媳妇把茶碗要过来,倒出刚才的凉茶,放上炒米、酪蛋、酥油、饼子,满满一碗端给客人。客人不够吃,可以随意从吃盘里补充,但不能触动看盘。如此吃喝一顿,主人又敬上酒来,一次三杯,起码三次,又是新年三杯、进门三杯、新火三杯,名堂很多,都得你喝、你尝。然后,客人拿出自己带的酒,敬主人家新年三杯。如此礼节过后,才操起乐器,放开歌喉,主客打成一片,共同欢歌畅饮。酒宴进行到一定时候,客人就唱道:“银器是锻打的,永恒是虚假的。天降的雨总要停,登门的客也会散的。”主人便挽留道:“羽毛洁白的天鹅,落在苇淖里戏水漫游。远方的贵客登门,住上一两天玩够再走!”一面端来酸奶稀饭汆饺子,让客人吃得饱饱的。临走时,主人家让你尝“查干岱”奶食,而后将六张饼子和“道格”,如数回礼给客人,同时把客人那喝了半瓶的酒,用自家的酒装满,一并装进客人的褡裢里,这样全家人出门相送客人上马。这样,客人来时带的六张饼子和“道格”及一瓶酒,还是满满的,而留给主人家的是一片温馨的祝福。
杭锦旗蒙古族邻里拜年,拿上新年的“德额吉”,就是六张饼子和“道格”可以走遍千家万户,每到一家献上新年的“德额吉”礼品,拜完年后,原本如数又以“回礼”形式拿来。这样反复一家又一家,拜亲拜友礼路走了,又增进了邻里友好的关系,是一种既节约又便捷的行礼方式,也是该地区有异于其它地方尚存的特有礼节形式。
“德额吉”蒙古语意为尊贵之上品,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总的来说为物之 个、饭之 碗、酒之 盅等,把这种上品之尊物,献给人们以示敬重之意,这种待客礼俗实为奇葩,值得为之骄傲。
蒙古民族通过丰富的礼仪仪轨,为子孙后代传递着其 的民风遗俗和精神信仰,同时把这种文化习俗贯穿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查干萨日”中更加凸显,献“德额吉”拜年和婚礼上的“特布”,即坐正主持整个婚宴一系列特定的仪式程序和活动内容的核心人物面前,摆放的“德额吉”之圣物,象征权威。它不仅蕴含着蒙古族的印章文化或部族特有的标识功能,而且通过象形文化来刻意表达思想、传达感情,传承文明。
鄂尔多斯各旗蒙古族烹制的圆饼文化各有不同之处,鄂托克旗为上下平行各划一刀,共二刀印;达拉特旗的为圆饼中间是平行的双刀印,也是四个刀印,各旗的做法不一,有何讲究有待研究。
在漫长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融合发展过程中,汉族节日饮食文化中的月饼,蒙古人称为“伊文”。这种美食甜点逐步溶进了蒙古礼仪文化中,“伊文”作为尚好的面食甜点,其色香味俱全的品质和易保存、美观等特点,也成为蒙古人喜爱的食品之一,在节日礼仪文化中,为了方便之用,有时也代替蒙古馅饼等,而且“伊文”的外观模型上,刻意了蒙古民族的“吉祥结”、“祥云图”以及富贵花卉等图案,但其文化传承的意义是一样的,成为节日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
杭锦旗蒙古族一直保留着鄂尔多斯宫廷文化中一系列尤盛的民族礼仪形式,其崇尚礼仪与好客之情的礼俗文化独具魅力,在世界人文文化中也是一块璀璨的民俗瑰宝。这种文化起源与蒙古民族古老的萨满教信仰有关:其一、认为万物有灵,崇拜自然力,信仰天神之威力;其二、蒙古族对祖先的崇敬,相信父母是神的造化等等。在信仰力的支配下诠释了生活的丰富内涵,从而在漫长的生活和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下,保留了特有的良风美俗,可以说 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eerduosizx.com/eedssxc/1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