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地名达拉特旗中和西乡的27个村名
中和西公社:位于达拉特旗西北端。东连乌兰公社,南部跨入库布齐沙漠与蓿亥图公社接壤,西与杭锦旗以毛补拉格孔兑为界,北靠黄河。公社驻地南伙房大队,距树林召镇83公里。远在清朝时期,这里叫“古日半淖”,系蒙古语,意为“三个海子”,因为在境内沼泽地里有三个天然“海子”,从而得名。清末时,这里的土地属达拉特旗王爷的户口地,王爷的家族雇用农民为他们开垦耕种,同时招来山西等外地商人来此经商。当时,有一家商号叫“中和西”,从此相沿成习,故此得名。全社辖宝日呼舒、南伙房、新建、乌兰计、红海、翻身、纳林沟等7个大队,47个小队,27个自然村。
南伙房大队:清朝末期(年),王外信家住河畔,在南部开荒种地设伙房而得名。系公社驻地。
南伙房:来历含义见大队简况。系大队所在地。
兰堂圪旦:清末(约年),王兰堂在此定居务农而得名。位于大队北部。
马希圪堵:解放前,管理二王爷户口地的掌柜马希在此居住,故而得名。马希,为蒙语,汉译为“非常”的意思。位于大队南部。
中和西:清朝末期(约年),由山西省迁来商人在此开设买卖字号叫“中和西”,故而得名。位于大队东南部。
三座茅庵:民国初年(约年),由山西河曲县迁来此处种地的农民搭起茅庵三座居住,从而得名。茅庵,即简易的房屋。位于大队东南部。
乌兰计大队:乌兰计,系蒙古语,汉译为红色。因此地淤澄土地呈红色,从而得名。驻地沙梁圪旦村。位于公社西北部。
沙梁圪旦:解放前,这里沙丘堆积,以地形土质而取名。为大队驻地。
乌兰计:来历含义见大队简况。位于大队东北部。
张四圪堵:解放前,此地有住户名叫张四,故而得名。位于大队东北部。
新建大队:原属乌兰计大队,年分开,因是新成立的大队,故名“新建”。驻地新地营子村。位于公社西部。
新地营子:解放前无人居住,解放后人们开始来此定居而得名。“营子”是当地对村子的通称。为大队驻地。
召湾:解放前,这里有哈日更图召,后人们相继来此定居,故而得名。位于大队南部。
西蓿亥:清朝初期(约年),这里长有大片红柳,故而得名。蓿亥,为蒙语,即红柳。位于大队南部。
翻身大队:年与红海大队分开,成立新大队,因驻地在翻身圪旦村,故而得名。
翻身圪旦:原名“三和恒”圪旦,解放后为祝贺翻身而改名。系大队驻地。
东蓿亥:清朝初期(约年),这里长有大片红柳,故而得名。蓿亥,为蒙语,即红柳。位于大队西北部。
道劳拜新:清朝时(约年),人们在此开荒种地,盖起七座房,故而得名。道劳拜新,为蒙语。道劳,系“七”;拜新,是“房子”。位于大队东北部。
葫芦头:此处有个小海子,形状像葫芦,故而得名。位于大队北部。
红海大队:因大队驻地在红海补拉格村,故命名“红海”大队。位于公社西南部。
红海补拉格:很早以前,这里有很多泉水汇集成海子,又因土质为红色,故而得名。补拉格,为蒙语,即“水泉”。系大队驻地。
薛家圪堵:民国初年(约年),这里居住薛氏大户而得名。位于大队北部。
西骡驹圪旦:清末(约年),有名叫丁骡驹的人在此居住务农,故而得名。位于大队东部。
全胜碾房:住户全胜盖有碾房一座,故而得名。位于大队东南部。
纳林沟大队:纳林,为蒙语,意即“细窄”。此地有自然形成一条流水沟,故而得名。驻地纳林沟村。位于公社南部。
张沽淖:张沽淖,为蒙语。“张沽”,意为“苍耳”;“淖”,为“水滩”。此地有一小海,长有苍耳,故而得名。位于大队西北部。
纳林沟:来历含义见大队简况。为大队驻地。
宝日呼舒大队:宝日呼舒,是蒙语。“宝日”,即“灰色”;“呼舒”,为“三尖子”。清朝初期(约年),这里生长着茂盛的毛柳,远望呈灰色三尖形状而得名。于年公社化后成立大队,驻地裴家圪旦。位于公社东部。
裴家圪旦:清朝末年(约年),此地有姓裴的居住,因而得名。为大队驻地。
宝日呼舒:来历含义见大队简况。位于大队东南部。
四合奎:清朝中期(约年),这里有四户人家合伙经商,故而得名。
三尖子:根据地形呈三尖子状而取名。位于大队西北部。
南补拉格:补拉格,系蒙语,意即水泉。该村南部有一天然水泉,从而得名。位于大队东南部。
官长井:年间,王官长在此居住务农,因而取名。位于公社西南部。原为季节性牧场,后于年翻身大队在此建立队办林场。
资料来源:《内蒙古伊克昭盟达拉特旗地名志》年7月。年4月3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伊克昭盟,设立鄂尔多斯市。黄翔整理于年5月
作者/来源:黄翔的视界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eerduosizx.com/eedssly/20017.html